“学科教学(物理)”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45105)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服务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高素质的物理课程专任教师。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物理学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物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发挥专业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6.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基本学制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 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
采取在校集中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实行双导师制,聘任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微格教学、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物理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按一年时间安排理论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7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另外,非师范物理类专业学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育学;师范类跨专业学生入学后,补修力学和电磁学。补修课程应考核合格,不计入总学分。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实践教学可采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多种形式。时间安排上可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段实习等,累计不少于一学年时间。其中,校内实训与教育见习在第一学年完成,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在第二学年完成。校外实践应借助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结束后,提交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经实践教学导师组和教育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指导和考核小组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实践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七、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学位论文研究之初,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核。具体操作参照《济南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
(一)开题要求和中期检查
1.开题要求
学位论文开题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得少于8个月,开题需提交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拟采取的实施方案、预期目标、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开题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和校外同行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小组。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
开题报告内容、开题的程序及成绩评定等具体操作参照《济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及中期检查工作暂行办法》执行。
2.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学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学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的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学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中期检查结果不合格者须申请延期答辩,并在规定的修学年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学生,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二) 论文撰写和答辩
开题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1.学位论文选题应契合数学专业领域,符合培养目标,紧密联系教育实践,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2.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研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报告等。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逻辑严谨、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优良的学风。具体可参照《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执行。
3.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
4.论文除由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2名专家进行评阅。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物理教育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等方面。
5.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完成必修环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至少有1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基础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物理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具体操作参照《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修满应修学分,完成必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授予工作按照《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十、其他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按照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统一要求,由学校统一布置,由济南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核,经学校批准备案后执行。
2.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的,必须按上述程序审批。
3.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4.本方案适用于“ 学科教学(物理)”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19级开始实行。
十一、参考书目与期刊
[1] 阎金铎主编《物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 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 阎金铎主编《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4] 阎金铎主编《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 阎金铎主编《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6] 阎金铎主编《物理能力测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2000.9
[8]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1999.8
[9] 梅雷迪斯D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2002.12
[10] 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11] L·A·巴洛赫著《合作课堂》,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11.
[12] 施良方编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3] 戴尔H申克著 Learning Theories:An Educational Pers Pective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
[14] Robert.J.sternberg《教育心理学》,2003.9.
[15] Kathleen.M.Galotti《认知心理学》,2005.10.
[1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11.
[17] Herbert.L.petri《动机心理学》,2005.10.
[18]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2005.3.
[19]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2004.5.
[20] 冯伯麟《教育统计学》,2005.3.
[21]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1998.7.
[2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1999.12
[23] 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2004.9
[25]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2002.12
[26] 何克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2003.8
[27] 冯杰著《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7
[28] Margert.E.gredler《学习与教学》,2004.10
[29] 徐碧美著,陈静,李忠如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0]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1]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2] 郑金洲等著.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3] 王君,赵世明.问卷编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4] Donald.R.Cruickshank《教学行为指导》,2003.1
[35] 张建编著.研究报告撰写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6] 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7] 任定程《科学人文读本-大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38] Linda.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2001.9
[39] Richard.M.Ryckman《人格理论》,2005.10
[40] 教师发展哲学研究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3
[41] 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42] 赵长林《科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3] 张磊《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以下为期刊
[44] 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期刊)
[45] 课程教材教法,(期刊,人民教育出版社)
[46] 外国教育研究,(期刊,东北师范大学主办)
[47] 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主办)
[48] 中学物理,(期刊,中国物理学会主办)
[49] 中学物理教与学,(期刊,人大复印资料)
[50] 教育发展研究,(期刊,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拟稿人(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